台湾教育家:以实验科学破除儿童教育迷思
台湾教育家洪兰认为,教育的根本应当建立在对大脑的认识上,[ 焦虑会改变大脑的结构。儿童无论身体还是语言上长期承受压力或暴力,其大脑中掌管记忆的机制会萎缩,同时左右脑的整合能力降低,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 ]
“语言的价值在于精纯度,第二语言的学习建立在第一语言的架构上,母语的学习是‘内隐’的、有窗口期。目前还没有科学实证说明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否有窗口期,儿童学习第二语言,不应单纯考虑时间早晚,而要放到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语言精细度的考量上。”日前,台湾教育家、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洪兰,在其于大陆出版的首本儿童教育学著作《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的发布会上说。
洪兰关注儿童教育20余年,研究中有意将神经科学的专业成果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体认相融合,把学识还原为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关注和指导,在台湾社会,尤其在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其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以目前教育市场上具诱惑力的几个“理念”为起点——例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右脑革命,潜能开发”、“学习第二语言越早越好”等如雷贯耳并被长期错误接受的“金科玉律”。她提出:教育的根本应当建立在对大脑的认识上,家长的教育观念无疑将影响儿童的成长。
教育学作为一门边界模糊的科学,长期与生物学、医学研究相分离,诸多教育观念因为缺少科学实证而落入想象和猜测。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方法,常常让家长忙于“学招儿”而非理清教育的原则和道理。洪兰以脑科学知识为支撑,直指当前时髦“概念”的谬误,力求从脑神经科学、实验科学等多个方面帮助家长破除教育迷思,解析孩子成长规律。
焦虑或长期的压力对大脑的影响
洪兰首先关注到当前家长中存在的普遍焦虑,并由此产生的共识:让孩子越早开始学习越好,因而各式各样的学前班和“早教”课程让家长趋之若鹜。而生物学实验证明了人类终身学习的生理条件,以此可破除“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迷思。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先是一句广告语,后被早教市场引入,并以“神经细胞不能再生”的猜测为市场确立“科学依据”。1998年,瑞典医生艾瑞克森的实验有力驳斥了“神经细胞不能再生”的教条。实验很清楚地表明:“人类大脑可以因外在环境的需求而改变内在工作的分配,就像一个成功的组织,它内部的机动性很大,会随时因市场需求而调配人力”,“大脑是一个很节约的系统。”洪兰说。因此,“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人终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经验而不停地重塑他的大脑,家长完全不必让孩子在起跑线上争先后,人生好似马拉松,起跑早晚都可能赢。”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长远的眼光和从容的心态,孩子便能免于在生理和心智条件未发育到位的情况下接受过度教育产生的压力和焦虑。事实上,焦虑会改变大脑的结构。洪兰指出,长期生活在压力和焦虑中的人,会导致其“海马回”萎缩,儿童无论身体还是语言上长期承受压力或暴力,其大脑中掌管记忆的机制会萎缩,同时左右脑的整合能力降低,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很小的事情也会大发脾气。
这一情绪现象,与儿童搜集成人“愤怒线索”的敏感度有关,大脑如果长期处于搜集危机信息的状态,正肾上腺素会使前额叶与杏仁核的连接更敏感,而前额叶主导人对外界信息的解释,“过度解释引导人把‘微笑’解释为‘冷笑’,‘善意’解释为‘恶意’,从而形成‘自卫性暴力’人格。”
与此相反,一个拥有安全感的儿童,其生理与心智反应力则更为健康、灵活。那么,一个父母亲到城里打工的儿童,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来补偿亲情的缺失?洪兰的回答是正向的:“只要教孩子的人,不管是什么人,能给予孩子安全感,这是孩子需要的。我们在老鼠的实验上知道,母鼠舔小鼠,会让它产生安全感,母鼠离开之后,用毛笔轻抚,也可以让小鼠产生同样的感觉。因而不是一定要强调自己的父母亲带,重要的是无论什么人,要给孩子安全感、 一定要有人爱他。”
第二语言的学习及其他
“妈妈通常会跟孩子说‘宝宝吃饭饭’这样的语言,这是情感和语感交织的语言方式,而爸爸很少这样说话,爸爸的表达更有普遍的社会关系意义上的规范和沟通功能,一个爸爸每周回家吃五天饭的孩子,比一个爸爸很少回家吃饭的孩子的词汇量大,句意也更丰富。”针对儿童语言的教育问题,洪兰看重的是语言价值,即儿童第一语言的精纯度。洪兰强调,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建立在第一语言的架构上,学好母语有利于第二外语的学习,因为语言的学习不单纯是认字和发音,而是处理语言的精纯度。家长纠结于是否要让孩子较早地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不如多花心思帮助孩子把第一语言学得更为精细:有好的语感和句意结构力。
一个上学前比同龄人认得更多字的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后,语文能力反而不如其他同学,是很普遍的。洪兰的解释是,认字跟主动学习语言所产生的快乐程度不同有关,认字多的孩子语文成绩不尽如人意,很可能与上学后主动性降低有关,而语言活动的乐趣不是单纯的认字而是产生意义的连贯性。
回顾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洪兰说:“小时候,很多成语的习得是在日常生活中听长辈谈话,或者从阅读中得来,很多词语的用法很精妙,必须从情境中、上下文之间的文意体会,对词语的记忆,不光是字面的,还包括情境和氛围的”,反观今天儿童的语言环境,父母和孩子谈话往往被电视节目取代,而父母对孩子的语言也缩减为“赶快去做功课”、“赶快去……”之类词汇量极少的祈使句。
“‘赏识教育’的问题在于,很多父母把‘赏识’作为一种表演,而没有留意孩子真正的进步,激励的点不对,赏识就像表演”;“‘耍宝’的孩子,其实内心充满自卑和痛苦,他觉得自己没有长处,只好靠‘耍宝’来引人注意” ……洪兰提倡教育需要建立在对孩子的心理和情感的细致把握上,而不应流于“学招儿”,事实上,许多被普遍认为有害儿童成长的活动,只要加以耐心地认识和把握,未必是显而易见的“坏”,例如被家长广泛抵制的“网游”,洪兰却认为,“网游”有助于提升儿童的空间认知能力和推理能力。她的儿子从小着迷于网游,而洪兰对儿子的要求仅限于“认识到自己做学生的责任和时间安排上要有自觉”,每天十点半睡觉,如果课业完成得早,游戏的时间就多一些。
以上是关于台湾教育家:以实验科学破除儿童教育迷思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还有相关疑问可以通过QQ:1370883995 与老师在线交流,也可拨打电话:0531-67890277进行咨询。通过【预约体验报名】可免费体验我们的教学课程。艺美童画蜡笔禾:www.ymth.cn
上一篇:4岁是孩子学画画的佳时期
下一篇:儿童学画画带给孩子的不仅只有快乐
• 伟大的儿童教育四原则 受益终生的教育圣经 2015-07-12